2345首页 » 动物百科 » 细嘴沙百灵

所属科目: 动物界 » 脊索动物门 » 鸟纲 » 今鸟亚纲 » 雀形目 » 鸣禽亚目 » 百灵科 »

名字:细嘴沙百灵
学名:Calandrella acutirostris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李德浩:1985: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本种与短趾沙百灵甚近似,在野外不易区别,这种鸟在于体色较灰暗,第4枚初级飞羽与前三枚几相等长,而后者第4枚初级飞羽显著短于前三枚。 形态 大小和色泽均与短趾沙百灵相似,只体色稍暗,较暗灰。雌雄相似。 幼鸟(采于7—8月):上体沙褐,各羽具较宽的土黄白色羽缘,羽毛中部呈较宽阔的黑褐色,成明显的斑杂,以头部和背部尤著。 量衡度:(注:见图1) 李德浩:1985: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与短趾沙百灵相似,也营集群生活,几十上百的群在青藏高原是比较常见的。1974年,在西藏阿里改则县曾观察到这种鸟一个不平常的现象,即它像一股“鸟流”似的迁飞情景。数量多得惊入,沿一条干河床的上空由东向西连续不断的飞过,所占空间大约宽有10米,上下2米左右。持续观察近3个小时,飞鸟的密度一直未减。后又经观察,发现每天从12时起就陆续能见到这种现象,但数量最多是在16时以后。经采集这些鸟鉴定,尚有少量棕背雪雀。飞行中有少数沿途降落。嗣后了解,改则县西有一泉水地方,但如何能容纳这样多的飞鸟前去?由于未能实地观察,仍然是一个谜。不过,这种现象无疑是大面积干旱地区生活鸟类的一种自然现象。 杂食性,胃内检得有草籽、青棵、大米、双翅目幼虫、象鼻虫、步行虫、甲虫、细砂粒等,它们还能用嘴敏捷地翻动地面寻找食物。从6—9月所得雄鸟标本的生殖腺记录如下(西藏阿里地区) 6月 5×5毫米; 7月 6×5、 6×5、 7×4、 6×4、 7×5毫米; 8月 2×1.5、 4×3毫米; 9月 1.5×1毫米。 从这点仅有的资料推测,繁殖盛期可能在7月份。 7月在班公湖滨纯针茅草地面采得一巢,卵2枚,呈灰白色,其上密布淡褐色细斑,重3、4克,大小为21×17,21×16毫米。巢的量度是:外径11.0×10.0、内径5.0×4.5,深3.5厘米。巢材为大佛子茅、赖草根、早熟禾根、羽毛、羊毛等,羊毛垫于内层。巢筑在一个长有稀疏针茅草滩中,几无遮掩。 我们观察了8只换羽标本,采集时间是8—9月(西藏阿里)。换羽部位基本都表现在飞羽和尾羽部份,体羽从新鲜程度看,只有一只标本还保留有磨损很明显的羽毛,在后头发现有少量新羽,初级飞羽、三级飞羽和外侧3对尾羽尚属旧羽,次级飞羽已换为新羽,但尚短。中央各对尾羽已脱落,新羽尚未长出。其余各标本体羽已换完,初级飞羽、次级飞羽、尾羽虽也脱换,长出新羽,但长度均未达到正常。8月29日采自噶尔县的1只标本两翅的第一枚初级飞羽尚未脱换,第二枚已换,但很短,颏和头部的羽毛还可见到羽鞘。另一只第二枚亦未脱换,故可推测,初级飞羽换的顺序可能是先从内侧开始。 李德浩:1985: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原分为两个亚种,即分布于新疆的 C. a. acutirostris 和分布于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的 C. a. tibetana。所述区别特征是前者上体黑纹较浓著,最外侧尾羽的楔状白斑甚狭小,几乎仅限于外翈;后者上体黑纹较差、淡,最外侧尾羽的楔状白斑较大,且占满了外R和内q的大部。Vaurie(1959)还提出 tibetan。较大、翅长达到100毫米,嘴平均较短。李德浩等(1979)根据从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麻扎、卅里营房、红其拉甫、塔什库尔干(指名亚种模式采集地在叶尔羌河下游)以及南疆邻近模式采集地的其它地方所采的标本与采自青海海南、玉树、西藏南部浪卡子、阿里地区、拉萨以北羊八井等地所采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,发现它们上述区别特征并不明显,一般地白斑均布满外翈并占内翈大部、白斑几乎只限于外翈者数量较少,但两个亚种中均有存在,和地理上无多大关系。而在翅长方面,C. a. acutirostris 11♂♂ 89.6 (885—95)毫米,tibetana 14♂♂ 90.7 (90—95)毫米,两者在翅上的区别也不显著,所以他们提出似以合并为宜。
图片: